第一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
努尔哈赤,爱新觉罗氏,清朝的主要奠基者,后金开国之君,八旗制度的创建者。公元一六一六年,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,建立后金。萨尔浒战役后,后金迁都沈阳,之后努尔哈赤率军席卷辽东,攻下明朝在辽东的七十余座城池。天命十一年一月,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,被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,兵退盛京。同年四月,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,征蒙古喀尔喀,“进略西拉木轮,获其牲畜”。五月二十一日,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奥巴贝勒。天命十一年七月中旬,努尔哈赤身患毒疽,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,八月初,病势转危,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盛京,八月十一日,乘船顺太子河而下,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,终年六十八岁。葬于沈阳清福陵,庙号为太祖,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。
第二位 清太宗皇太极
清太宗爱新觉罗·皇太极,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,清初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清朝开国皇帝。皇太极生来面色赤红,眉清目秀,行动稳健,举止端庄。他聪明伶俐,耳目所经,一听不忘,一见即识,皇太极很爱看书学习,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唯有他识字。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,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,他不但把家里的日常事务、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。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,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,与努尔哈赤想的一样,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“心肝”。公元1626年,皇太极袭承汗位。公元1636年,在盛京称帝,建国号大清。皇太极在位期间,发展生产,增强兵力,不断对明朝作战,为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崇德六年以后,皇太极因身体不好,曾发布过大赦令,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,甚至做过祈祷。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,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,年52岁。庙号太宗,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,葬于沈阳昭陵。
第三位 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
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,1638年生于盛京永福宫,清太宗第九子,生母为孝庄文皇后,清朝第三位皇帝,也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,年号“顺治”。福临幼年登基,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。亲政后面对全国的抗清高潮,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,同时注重恢复农业生产,整顿吏治,使国家局势逐渐好转。澄清吏治,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、也最伤脑筋的问题。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,一再向臣下求言。顺治十二年正月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官员陈述革除积弊的办法。福临加强对官员的控制,不许结党结社,不许太监预政。他严禁私交、私宴,他认为如此行事便可以永绝朋党的根源。顺治十年六月设十三衙门专为管理太监干涉一事,如有内外勾结的情况,一经证实立刻惩处。公元1661年,福临驾崩于养心殿,庙号世祖,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。
第四位 清圣祖爱新觉罗·玄烨
清圣祖爱新觉罗·玄烨,顺治帝第三子,清朝第四位皇帝,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,年号“康熙”。康熙亲政后,着手强化皇权。他一方面勤于政务,举行御门听政;另一方面,他在1679年设立南书房,“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”,并使之草拟圣旨,与闻机要,待遇非常优渥。南书房的设立,一方面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,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汉文化的熏陶,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,强化了皇权。玄烨8岁登基,16岁即除权臣鳌拜夺回大权。军事上削三藩,收台湾、驱沙俄,创“多伦会盟”联盟蒙古。政治上中央集权,注重休养生息。但康熙晚年吏治败坏,对继承人选择的举棋不定最终酿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。公元1722年崩于畅春园,庙号圣祖,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,葬于景陵。
第五位 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
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,1678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,康熙帝第四子,母为孝恭仁皇后,清朝第五位皇帝,年号“雍正”。康熙二十二年,胤禛六岁进尚书房,跟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,向徐元梦学习满文。与胤禛关系最密切的是顾八代,胤禛说他“品行端方,学术醇正”。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胤禛,受父皇康熙帝和师傅们的严格管束,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,稍长,便跟随康熙帝四处巡幸,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。康熙三十五年,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,掌管正红旗大营。此役胤禛虽然没有参加,然而他很关心这次战斗,作《狼居胥山大阅》、《功成回銮恭颂二首》,赞扬乃父用兵的功业。胤禛善于治国、懂得韬光养晦。他尊释教道学,自称“天下第一闲人”,与诸兄弟维持和气,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,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,画西藏于版图,赢得康熙帝的信赖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,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。十二月二十日,胤禛奉康熙遗诏,即皇帝位于太和殿,改元雍正。他于1722年至1735年在位期间重整机构、整顿吏治、改善秘密立储制度,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。据《清世宗实录》记载,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,“仍照常办事”,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。庙号世宗,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,葬于清西陵之泰陵。
第六位 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
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,1711年生于北京雍亲王府,雍正帝第四子,清朝第六位皇帝,年号“乾隆”,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。乾隆在位时期武功繁盛,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。他重视社会经济发展,清朝达到了“康乾盛世”的最高峰。但他后期奢靡,吏治有所败坏,多地爆发起义,闭关锁国也拉大了清朝和西方的差距。乾隆五十二年三月,林爽文攻占诸罗、凤山,进逼台湾府,局势十分严重。五月,湖南凤凰厅的苗民起义,被清总兵尹德禧镇压。针对台湾的严峻形势,同年七月,乾隆帝命福康安为将军、海兰察为参赞大臣,赴台进剿林爽文起义。十二月,福康安以镇压林爽文之功,晋公爵。乾隆六十年,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。嘉庆元年正月,举行归政大典,自为太上皇帝,授玺后,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,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,金凤颁诏,宣示天下。乾隆帝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。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,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,告诉他们:“朕虽然归政于皇帝,大事还是我办。”嘉庆四年正月初三,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,终年八十九岁,庙号高宗,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,葬于清东陵之裕陵。
第七位 清仁宗
嘉庆帝爱新觉罗·颙琰,乾隆帝第十五子,生于北京圆明园天地一家春,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。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,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,颙琰即帝位,乾隆帝亲临太和殿授传国玉玺。颙琰尊乾隆帝为太上皇。其后,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,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。颁诏天下,赐宴宗籓。立嫡福晋喜塔腊氏为皇后,并在宁寿宫举行千叟宴,太上皇乾隆帝亲自前往。嘉庆四年正月,太上皇乾隆帝崩,颙琰开始亲政。二月,诛杀权臣和珅,罢黜、囚禁和坤亲信死党。诏求直言,广开言路,祛邪扶正,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。诏罢贡献,黜奢崇俭,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“纤悉无隐”,据实陈报,力戒欺隐、粉饰、怠惰之风。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,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。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,颙琰自圆明园起程,前往避暑山庄。一周后,到达山庄。二十五日,颙琰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死,终年61岁。《清仁宗实录》这样记载:“此次跸图,偶感暍暑。”证实了嘉庆帝当初是中暑了。但是,单纯的中暑不会死人,可能是由于年事已高,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暴亡。庙号仁宗,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,葬清西陵之昌陵。
第八位 清宣宗爱新觉罗·旻宁
清宣宗爱新觉罗·旻宁,1782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撷芳殿,嘉庆皇帝第二子,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,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,年号“道光”。嘉庆二十五年七月,嘉庆帝亲赴热河秋狝,旻宁跟随父皇前往。此时嘉庆帝病重,御前大臣赛冲阿、索特纳木多布斋,军机大臣托津、戴均元、卢荫溥、文孚,总管内务府禧恩、和世泰等人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,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,立旻宁为皇太子。嘉庆皇帝驾崩后,当日就护送嘉庆帝的灵柩回北京。八月,旻宁在太和殿登基。旻宁在位期间,整顿吏治,整厘盐政,通海运,平定叛乱,严禁鸦片,力行节俭,勤于政务,但没有改变社会现状。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,中国战败,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《南京条约》。此后旻宁苟安姑息、拒绝变革,加剧了清朝的危机。公元1850年驾崩,庙号宣宗,谥为“成”,葬于清西陵之慕陵。
第九位 清文宗爱新觉罗·奕詝
清文宗爱新觉罗·奕詝,道光帝第四子,生母孝全成皇后,清朝第九位皇帝,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,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。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,道光帝不豫,宣召大臣示朱笔,立奕詝为皇太子。同日午时,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。按照清代制度,新皇帝奕詝当日下午护送大行皇帝的遗体至城内紫禁城乾清宫停放。宣宗逝世后,正月二十六日,咸丰帝正式即位,颁诏覃恩,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。年轻的咸丰帝即位,颇有振作之心。咸丰帝即位之后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军机处,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;二是大举提拔汉族士绅官僚,镇压太平天国叛乱。咸丰帝初年为了缓和与恭亲王奕訢的政治矛盾,任命其为军机大臣;但不久就罢免了奕訢的职务,巩固了皇权。但此时清朝内忧外患不断,最后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。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清晨,咸丰帝病逝。庙号文宗,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,葬于清东陵之定陵。
第十位 清穆宗
同治帝爱新觉罗·载淳,清朝第十位皇帝,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八位皇帝,咸丰帝和慈禧皇太后长子。咸丰十一年七月,咸丰帝病危,召户部尚书肃顺、怡亲王载垣、郑亲王端华、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、匡源、杜翰、焦祐瀛代写珠谕,立载淳为皇太子,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,咸丰帝去世后,6岁的载淳即位,拟定年号“祺祥”,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。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,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,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。十一月一日两宫太后抵京,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,安排政变事宜。次日,将载垣、端华、肃顺等革职拿问,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。十一月三日命奕訢为议政王,入军机处,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。七日改年号“祺祥”为“同治”。八日诏赐载垣、端华自尽,肃顺处斩,景寿、匡源、杜瀚、焦祐瀛褫职,穆荫遣戍军台。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,载淳逝于养心殿,享年19岁。两宫太后召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入承大统,为嗣皇帝。赐奕譞以亲王世袭罔替,并免朝会行礼。王大臣等以遗诏迎载湉于太平湖醇亲王邸,与慈安太后居钟粹宫,慈禧太后居住在长春宫,两宫太后垂帘听政。诏停三海工程。以第二年为光绪元年,上大行皇帝谥为“毅”,庙号穆宗,葬于惠陵。
第十一位 清德宗爱新觉罗·载湉
光绪帝爱新觉罗·载湉,1871年生于北京醇王府,醇亲王奕譞之子,清朝第十一位皇帝,年号“光绪”。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,两宫皇太后懿旨载湉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,并告祭天、地、庙、社。载湉继位后,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行礼,又到钟粹宫向慈安太后行礼,再到长春宫向慈禧太后行礼,复到储秀宫向孝哲毅皇后行礼。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,载湉开始在毓庆宫读书,师傅为署侍郎、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。翁同龢与夏同善为同榜进士,翁同龢主要教载湉读书,夏同善主要教载湉写仿格。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、蒙古语文和骑射。载湉读书很用功,慈禧太后夸赞他:“非常爱好学习,坐着、站着、躺着都在朗诵诗书。”载湉在毓庆宫的读书学习长达十余年。光绪十二年,载湉虚龄16岁时,即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已为成人之际,据称就已具备了“披阅章奏,论断古今,剖决是非”的能力。载湉在位期间历经甲午战争失败,后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,实行“戊戌变法”,但却受到保守派的反对,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。公元1908年载湉驾崩,庙号德宗,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,葬于清西陵中的崇陵。
第十二位 宣统帝爱新觉罗·溥仪
爱新觉罗·溥仪,字曜之,号浩然,1906年生于北京醇亲王府,醇贤亲王奕譞之孙、摄政王载沣长子,清朝末代皇帝,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。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,溥仪在太和殿即位,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。第二年改年号为“宣统”。 加庆亲王奕劻以亲王衔并世袭罔替,贝勒载洵、载涛加郡王衔。并且设立禁卫军,命贝勒载涛、毓朗、尚书铁良专门管理训练。命张之洞兼督办川汉铁路大臣。1967年,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,享年61岁。先葬于八宝山,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的华龙皇家陵园。长期以来,人们对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、末代皇帝、逊帝等,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,他去世时是平民身份,所以没有谥号。但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“宪宗”和谥号“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”。但溥仪所谓的谥号,庙号并不算是正式的谥号、庙号,这个庙号和谥号是家族内定的,未获国民认可。